走!去北大大讲堂,和大师一起看电影!
灯光暗下,巨幕展开
观众席顿时鸦雀无声
静候一场影片的开启
4月26日-5月6日
由中国电影家协会
北京大学联合主办
2023北京大学·金鸡艺术电影展
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
这是金鸡奖首次与高校携手
艺术电影展不仅实现了
“在学校看电影”的愿望
还在放映结束后提供
大师导赏、艺术课堂、学术论坛
一张张小小的票根
也是通往殿堂与大师的指路牌
央视电影频道报道2023北京大学·金鸡艺术电影展
傍晚六点多钟,百周年纪念讲堂附近人头攒动。自动取票机前排起了长队,手持取票码的同学们挨个儿走近扫码。庞大的机器发出“咔嚓”声,吐出几张票来。侧门检票入场,身穿灰色制服的讲堂志愿者指引观众落座,清脆的铃声提示放映时间将近。灯光暗下,荧幕亮起,影片拉开帷幕。
到百周年纪念讲堂看电影,是北大师生们独特的校园体验。
今年的五一劳动节和校庆的小长假期间,百周年纪念讲堂迎来了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2023北京大学·金鸡艺术电影展。金鸡奖是中国电影界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专业奖项之一,代表中国电影的最高荣誉。此次影展是金鸡奖首次与高校携手联动合作,带来了《波斯语课》、《冰下的鱼》、《塔洛》、《红花绿叶》、《匹诺曹》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六部国内外优秀电影。这些影片均为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获奖作品,具有深刻的立意和很高的鉴赏价值。
电影是造梦的机器,观影是群体的艺术。近些年,从赛璐珞胶片到数字技术,科技带来电影行业的巨大变革。网络发展又将影院搬进千家万户,打开视频软件就有海量电影供观众选择,电影不再是依附影院而生的。然而,与陌生人坐在同一间影厅里,在电影的叙事空间中将个体的记忆联结成集体记忆的仪式感,依然是电影令人着迷的重要因素。
北大一直保持着浓厚的观影传统。建成于百年校庆之际的百周年纪念讲堂,是北大师生共享的舞台,更是一所独具气质的剧院。它传承其前身厚重的历史底蕴,融礼堂、剧场、音乐厅、影院为一体。一梁一柱,一厅一堂,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北大学子的青春记忆,诉说着“光影流转,群星闪耀”的艺术故事。
此次北京大学·金鸡电影艺术展的影片展映环节,全部在百周年纪念讲堂进行。许多北大的师生校友们,都有着“到讲堂看电影”的美妙经历。惠民的票价,便捷的位置,不输影院的视听体验,吸引着师生购票前往。有时是院线热映的影片,有时是颇具意义的主题放映,甚至是一部新片的首映礼,都选择在北大的讲堂开展。坐落于北大这所百年学府,百周年纪念讲堂所代表的意义不仅是一个礼堂或剧场,更是北大师生丰富文娱,了解高雅艺术的空间。
一部影片落幕,电影之外的故事却远没有结束。
除影片展映外,2023北京大学·金鸡艺术电影展还设置了“映后主创交流”、“知名教授电影导赏”、“电影大师课”和“学术论坛”等环节。一张小小的电影票,搭建起电影创作者和理论研究者与北大师生对话的桥梁。
此次艺术电影展邀请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谢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和《冰下的鱼》导演张力。他们就展映影片以及当下国内外影展情况和行业现状同观众进行了交流。
张力导演与北大师生交流
《冰下的鱼》讲述了一位中国东北老工业城市的一位老人洗澡的困境,影片获得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放映后,导演张力与观众交流了影片的用意。这个耗时一年写就的剧本,是张力导演对于日益迫近的老龄化社会的关注与思考,他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到老年人的问题和精神需求。
戴锦华教授是讲堂电影导赏的“熟人”,她不仅在北大开设了《影片精读》课程,更与讲堂合作推出“戴锦华导赏系列”电影放映活动。在此次电影展中,她带来了电影《塔洛》的导赏。这部由万玛才旦执导的电影获得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戴锦华教授从极简主义表象下的视觉语言、叙事形态、封闭式的结构和电影作为寓言的开放性等方面展开解读,给予这部影片很高的评价。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洋教授带来电影《匹诺曹》的映后导赏。李洋教授主要致力于欧洲电影、法国电影、西方电影美学和类型电影的研究。《匹诺曹》改编自童话《木偶奇遇记》,它讲述了匹诺曹从一个满口谎言的小木偶,逐渐成长为一个诚实懂事的好孩子的过程。
李洋教授进行映后导赏
5月6日,中国著名导演,学院派导演的代表人物谢飞教授在讲堂李莹厅开启了一节妙趣横生的大师课——《怎样学习电影》。作为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之一,他对电影的学习和研究有着独到的见解。已经八十岁高龄的谢飞教授,经历了电影制作的胶片时代,也敏锐地发觉到,在数字全面取代传统胶片后,现代人使用视听写作的必要性。追忆起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他坦言自己从高中开始看电影,写观后感。高中和大学将近五百部的观影量,组成了四本厚厚的电影笔记,为他铺垫了通向电影艺术殿堂的阶梯。
谢飞教授分享对电影的学习和研究的独到见解
闭幕学术论坛上,谢飞教授谈起思想解放和文学艺术繁荣对电影发展的重要意义。他始终笃信:中国电影最优秀的两个传统,一是用电影表现真实,二是追求坚实的文学价值。
“在大荧幕上看艺术电影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我希望和北大的合作能够继续下去,并且越来越好。”
长久以来,北京大学都十分重视美育教育。艺术沙龙,美育论坛,国际战略年,交响音乐会,五四青春诗会,还有讲堂不间断的电影与戏剧演出……这些活动丰富了北大的校园文化生活。百周年纪念讲堂承载着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生活在其中的我们,不禁为丰富的文娱生活感到自豪不已。
北京大学曾经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在他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中,将美育阐释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自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的重要性起,北大的美育一直在路上。
北京大学管弦乐队老照片
从中国最早的《美学》和《美术史》课程,到最早的管弦乐队,再到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以及最早的专业音乐刊物——《音乐杂志》,北大创造了许多美学与艺术教育上的“第一次”。美感教育润物无声,塑造了一代代北大人完整强健人格——这正是美育的宗旨。
此次金鸡艺术电影展也是一项重要的美育活动,在带给师生纯粹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主创和学者们也从观众的反响中获得知音之感。它不仅向青年学子展示高质量的优秀影片,为广大师生带来更丰富、更深刻的艺术体验,也是一次推动中国电影发展、传承电影文化的积极探索。在北大自由活跃的电影文化学术氛围研究中,主创与观众展开交流和学术互动,并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为中外电影文化的交流互鉴贡献力量与智慧。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内景
对许多人而言,“到百讲看电影”是一周忙碌的生活中熨帖的慰藉。手握红白色相间的电影票,和相熟或陌生的人共赴一场视听约会,不止是金鸡艺术电影展。故事徐徐展开,时间缓缓流淌。最令人动容的是,当片尾的字幕滚动,观众席总会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跨越了遥远的时空,与彼时的创作者同频共鸣。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会议中心
文字:王静宇
图片: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会议中心
封面:视觉中国
排版:杨映锴
责编:郭雅颂
母亲节,听北大学生说“谢谢妈妈”!
初夏的北大,少年的梦
庆祝北大建校125周年|北大地理学科70年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走,看电影去!